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不断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7月23日至26日,学院组织学院教工一行30余人前往贵州遵义参加“传承革命精神 坚持铸魂育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修班。4天时间内,大家沿寻革命先贤的足迹,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参观学习、实践体悟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共同学习那段波澜壮阔的长征史、筚路蓝缕的革命史和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7月23日,队伍抵达红色圣地、转折之城——贵州遵义。开班仪式上,桐梓县委党校副校长王兴艳对全体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当地近年来党性教育开展情况。学院党委书记张爽作动员讲话,她强调了此行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大家提出学习要求。随后,张爽和王兴艳共同向研修班授班旗。
在培训班首场理论课上,中共遵义市委党校遵义会议研究中心主任、遵义红培学院特聘教授徐勇作《遵义会议及遵义会议精神》报告,通过生动的讲述、鲜活的事例,梳理了红军行进的路线,剖析了会议的前因后果,解读了党和领导人的智慧决策,帮助大家进一步领悟“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的遵义会议精神。
24日一早,大家集体参观“红军长征在桐梓——青春永恒展厅”,深入了解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成长历程,并在《再见了,我亲爱的母亲》的朗诵中体悟以少共国际师为优秀代表的一代中国青少年“愿把热血染红旗”的崇高精神和青春本色。
随后,大家集体前往娄山关战地遗址参观学习。娄山关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作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场,见证了红军不畏艰难、英勇作战的历史。在娄山关脚下,大家集体朗诵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切身感受诗中所描绘的宏伟景色与磅礴气势。沿着红军曾经的足迹,倾听讲解员介绍当年红军战士们面对重重困难仍奋勇前行的故事,参观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激战时留下的战壕与坑洼。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雕塑等艺术手段,大家多角度、全方位地回顾了当年娄山关战斗的历史背景、战斗状况和将士风范,共同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深刻体会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革命热情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下午,学员们来到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瞻仰参观。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全体学员于纪念碑前庄严肃立,向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先烈鞠躬默哀并敬献花篮。在郭云涛副院长的带领,大家面向烈士纪念碑紧握右拳,重温入党誓词。
随后,大家依次参观邓萍烈士墓、红军坟,倾听“红军菩萨”微党课,感悟共产党人与人民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真挚情感和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遵义会议作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年、2021年两次前往贵州考察时都指出“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步着总书记的脚步,跟随讲解,在遵义会址陈列馆内,学员们通过各类图片、文字、文物、雕塑等重温中国革命艰难历程,聆听漫漫长征路上红军经受的艰难险阻,见证着红军在曲折中不断前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终完成长征的伟大历程。
25日一早,学员们前往苟坝会议的召开地——遵义市枫香镇苟坝村参观,详细了解苟坝会议的召开过程与重要意义,深刻体会苟坝会议“讲政治、守纪律、敢担当”的启示。在观景长廊里,大家集体聆听了“一盏马灯照亮前途”的故事,一盏马灯照亮了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一条小道见证了伟大领袖的初心使命。大家深切感受当时中国革命事业的曲折坎坷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敏锐洞察力。
在新时代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习近平总书记找到乡愁的地方——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大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乡愁小道”,感受“荒茅”变“花茂”、贫困村变小康村的发展历程,学习了解当地脱贫攻坚的奋斗故事与宝贵经验,近距离感受新时代农村的发展与变化,深刻感受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
下午,学员们来到仁怀市茅台镇,大家重走赤水河的铁索桥,重温茅台酒镇与中国革命历史红色情缘。在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内,了解红军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凭借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巧妙摆脱敌人重重包围,赢得战略主动权的非凡壮举。
26日早,学员们集体乘车来到息烽集中营,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透过历史的云烟,深入了解以车耀先、张露萍等同志为代表的革命英烈们同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斗争的光辉事迹,了解数百名共产党员在此历经折磨而不改初心,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故事。对先烈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为期四天的培训,学员们追随红军长征的足迹,回溯遵义会议脉络,感悟伟大转折的艰辛与壮烈。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满满,大家纷纷表示,要赓续红色基因、增强红色信念,从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将遵义红色精神映射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与学习中,把“教书、育人”有机结合,相互统一,用实际行动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实现“天下工大、世界三航”远景目标和“127”发展目标贡献管理力量。
(撰稿/侯一欣 审核/张爽)